【安全教育】在校学生警惕“利益”诱惑,勿做电诈“工具人”
2025-07-16 09:24:18          来源:邵东教育发布 | 编辑:彭月娥 实习编辑:唐紫嫣 |          浏览量:1075
典型案例

初中学生小张结交了一网友,网友称帮其办一张电话卡,给450元报酬,为获取利益,小张就去办理了一张电话卡并寄给对方,拿到了报酬,开心地买了游戏装备。结果,自己办理的那张手机卡给不法分子拨打诈骗电话,导致一群众被骗6万余元。

目前,小张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典型案例

大学生小杨受陌生人邀约参与“兼职”,其明知该“兼职”是在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为获取利益选择铤而走险,使用自己手机架设简易“GOIP”(手机口),为不法分子提供语音中转技术支持,并从中获利770元。经查,诈骗分子通过小杨手机拨打诈骗电话及群发信息,导致两名群众被骗60余万元。

目前,小杨因诈骗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典型案例

高中生小聂通过网络获知“每群发1条短信可获得1元报酬”的兼职信息,其在明知是违法的情况下,仍用自己手机替人群发短信,并发展同学小彭、小周等9人为下线,共计获利460元。随后,诈骗分子通过聂某等人手机群发的引流信息,诈骗16.3万元。

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没收小聂等人违法所得,并作出行政处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受害人被骗案值越来越大,不法分子屡屡向大学生朋友们下手,并开始向低龄学生伸出魔爪。请正处花季的你们认真阅读,增强防范电信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让电信网络诈骗远离你们的成长之路。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让年轻的你们在不经意间就成为了诈骗的受害者甚至是“帮凶”,下面是诈骗者常用的五类诈骗手段,请同学们重点防范:

1.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非官方网站买卖账号+转账=诈骗

2.兼职刷单诈骗。兼职做任务+垫付资金=诈骗

3.冒充客服诈骗。网购客服+主动赔偿=诈骗

4.网络贷款诈骗。网络贷款+交钱=诈骗

5.注销校园贷诈骗。影响个人征信+转账=诈骗

在防骗的同时,要加强法律意识,谨防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人。


在校学生最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行为包括:

①非法买卖、出租、出借、假冒他人身份或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卡 、电话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等;


②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具有改变主叫号码、虚拟拨号、互联网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网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


③非法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用于注册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或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转移、隐匿涉案资金。


“两卡”违法犯罪是什么?

“两卡”违法犯罪是指非法出租、出售、购买“两卡”的违法犯罪活动。所谓“两卡”是指手机卡、银行卡,其中,银行卡既包括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结算卡,同时还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即大众常用的微信、支付宝等。


“两卡”犯罪是什么罪?

非法出租、出售、购买“两卡”用于犯罪活动或者被他人用于犯罪,情节严重的构成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即通常所说的“帮信罪 ”。

除了广为人知的出售、租借银行卡用于“跑分”洗钱以外,电话卡以及电话卡关联的互联网账号用于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更为隐蔽,带来的法律后果却更为直接。


“两卡”犯罪的危害有多大?

1.对个人的危害

一旦因 “两卡” 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你的个人信用将受到极大影响,未来在贷款、购房、出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而且,犯罪记录将伴随你一生,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2. 对社会的危害

“两卡” 犯罪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大量人民群众的财产遭受损失,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体系和经济秩序。据统计,因 “两卡” 犯罪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逐年上升,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挑战。


防骗提示
在校学生请务必妥善保管银行卡、电话卡以及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帮助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导致被公安机关追究法律责任,不要还没出校门,人生就已蒙上了污点!

责编:彭月娥 实习编辑:唐紫嫣

来源:邵东教育发布

邵东新闻
时政热点
邵东便民
视频新闻2
我要报料

  下载APP